2月16日,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讨会暨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活动在茂名举行。在全国建筑、文博专家的共同见证下,100个“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正式公布,其中广东15个项目入选。
“保护建筑遗产,就是要它‘活’在当代。” 这次活动上,第七批入选项目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获得专家特别推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茂名是最生动例子。”
(资料图)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江健平 摄
广东入选项目数量并列全国第一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工作,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学术支持,入选项目涉及纪念建筑、会堂建筑、教科文体建筑、医疗建筑、交通建筑、工业建筑等十几种门类,时间跨度百余年。
自2016年首次公布项目名录以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百余位业内建筑文博专家委员,共计向业界与社会推介了七批697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
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推介公布活动在茂名举行。李康华 摄
我省第七批入选的项目包括广州流花宾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美术学院内)、广东迎宾馆历史建筑、上海宾馆(深圳)、 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 、广州华侨新村、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场馆、广州宾馆、深圳赛格广场、深圳罗湖火车站、广州市八和会馆(复建)、广州南方大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湛江国际海员俱乐部、中山温泉宾馆等15个项目,数量与北京市并列第一。
“从第一批到第七批,广东被推介项目共计60个,占全国项目总数接近一成,这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地域背景是紧密关联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彭长歆分析认为,上世纪的百年间,广东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因此入选的红色类、文教类、商业类建筑遗产项目最多。
存放在茂名露天矿博物馆的“六百户”住宅区模型。杨建雄 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入选的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项目,是广东第二个入选的与住宅类相关的建筑遗产项目。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李存东表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持续填补着国家文保单位在“20世纪建筑遗产”类型上的空白,它们不仅紧随《世界遗产名录》的方向,还丰富着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新类型。
茂名盘活文化遗产案例获推介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华夏大地建筑的百花园,同时也为全国城市“向美而行”作出示范。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金磊介绍,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进一步向市县基层延伸,它们探索了现代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多样路径。此次推介项目之一的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与“六百户”民居及建筑群,是其中的典型。
茂名石化产业基地。
作为曾经的工矿配套型城市,茂名以露天矿为原点开荒创业,崛起了一座远近闻名的“南方油城”。峥嵘岁月里,五湖四海的建设大军汇聚茂名,相应兴建的住宅、办公等配套场所成了昔日茂名的地标建筑。
如今,茂名阔步向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迈进,采矿形成的“伤疤”蝶变碧波荡漾的露天矿生态公园。在此基础上,茂名以环湖观光火车为线,串连七个乡村,打造以展现油城文化为重点的油城墟,把“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
改造后的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碧波荡漾。
“茂名打造露天矿生态公园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很好的例子,同时也把20世纪的建筑遗产做了一个真正的转身。” 在单霁翔看来,茂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走出了一条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新路径。
“露天矿曾是100多米深的矿坑,今天成为了好心湖,甚至开始有鱼类。这些代表着我们过去的成就,也代表着新时代我们城市发展的需求。”单霁翔说, 历史的链条是不能断裂的,希望我们能把优秀建筑遗产保护下来,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让文化城市的力量更自觉、自信。
【南方日报、南方 + 记者】 杨建雄 杨金凤
【通讯员】曾群芳
【作者】 杨建雄;杨金凤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