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乡村入画来
(资料图片)
王剑
向西,一路向西。
当金黄的太阳爬上白杨树梢的时候,莲花镇,终于在我们面前露出了她秀美的面庞。
我们去的第一站是位于镇东的航空小镇。茫茫的麦田深处,蓝色的围挡圈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天地:挖掘机伸缩着它那强健的臂膀,渣土车轰鸣着进进出出……
“预计今年年底,跑道、停机坪、机场大楼等主体建筑都要完工,航空小镇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将初具规模。”莲花镇的贾镇长侃侃而谈,说到亢奋处,他的左手在空中用力一挥。
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幅巨大的机场效果图在瓦蓝的天空下,高高矗立。画面上,道路笔直,绿树成荫,三三两两的游客神态安详。
“莲花机场建成之后,是作什么用的?”喜欢思考的作家陈全义好奇地问。
“用途可就大了,飞行训练,喷洒农药,医疗救助,抗洪救灾,低空观光,商务出行……”贾镇长掰着指头,如数家珍。
“莲花镇能建机场,得益于她优越的地址位置和区位优势,”莲花镇党委书记洪河自豪地补充道,“莲花镇距离漯河只有40公里,省道241穿镇而过,新规划的许信高速也将经过这里。”
“哇,海陆空立体交通啊!将来有一天,我们坐船过来,在莲花机场乘机观光一番,然后沿着许信高速飘然而去。”富于幻想的女作家如雪开始展望未来。
我们都笑了。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在莲花镇腾飞的大地上幸福地绽放。
穿越茂密的核桃林时,我们都醉了。
核桃是一种多年生果树,在山区居多,没想到在莲花镇的湿地公园,我们竟与这些沉静的果树撞个满怀。
炽热的阳光从天空砸下来,砸在核桃树的叶子上,迸溅出片片金黄。美丽的光斑,四处游动,忽而在左,忽而在右,照着作家们红润的脸。高挑的郑曾洋端详着几枚青果,嘴里念念有词。文静的韩月琴含情注视,心无旁骛。秀气的文菲激动不已,大呼其美。
顺着泥河洼滞洪区往里走,湿地的特色愈发明显。清澈的泥河伸出千万条触角,扩充领地。在这里淌成一条小溪,在那里盘成一个湖泊。小桥,亭阁,栈道,木屋,在一望无际的湿地公园,时隐时现。
一丛丛芦苇在水边摇曳。水中的睡莲,星星点点,似乎正在做着盛开的梦。成群的野鸭自在地嬉戏。白色的鸥鸟,拍打着翅膀,飞向远方。
我们一边走,一边惊叹。忽然,一大片蜀葵,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正是开放的季节,蜀葵粉红的花朵,激情澎湃,像是在做一场青春的演讲。见此美景,美女作家们一拥而上,手里的相机咔咔咔咔一阵猛响,一段美好的相遇,就装进了记忆。
湿地公园的边上,有一个半李村。我们来到一个农家小院。院内青砖黛瓦,木格花窗,石磨石碾,古木参天。走进屋内,纺花车、织布机,各种农具,一应俱全。一切就在眼前,一切又仿佛发生在昨天。
时光恍惚中,敏感的女作家们却没闲着。骨感的吴继红倚在木窗前,静听滴落的檐雨,那神态俨然一个当代版的李清照。一袭长裙的朱红蕾靠在石磨边,被洪河书记抓进了镜头,还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石磨、女人和谷。
返程时,正是中午。虽然骄阳似火,但每个作家的心中都有了丝丝宜人的凉意。因为临行前,洪河书记已经向我们发出了邀请:“7月20日,莲花镇的荷花就要开了,届时大家一定再来啊!”
“接天莲叶无穷碧,秀美乡村入画来”。从名不见经传的拐子王,到休闲之都莲花镇,几代莲花人不等不靠,自寻压力,终于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对于这样的美景、这样的邀请,我们怎忍心拒绝呢?!
作者简介:王剑,男,作家,青年评论家。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莽原》《当代作家评论》《名作欣赏》《南腔北调》《奔流》等报刊。著有诗集《溅在思绪里的泥巴》,散文集《履痕犹在》,文学评论集《冷火焰》。曾获首届林非散文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散文诗学会理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