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万亩桑树迎风摇曳;村集体经济菌场,桑枝食用菌菌棒长势喜人;缫丝车间内,万千蚕茧变为一束束柔滑的生丝……
5月11日,2023中国(广安)桑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国茧丝绸经济工作会议在武胜举行。来自江苏、湖南、陕西、广西、重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400位专家学者以及桑蚕茧丝绸企业代表齐聚于此,通过现场参观、会议交流等形式,共同分析茧丝市场趋势、共话时代发展新机遇、共创丝绸产业新未来。
时值五月,位于武胜县猛山乡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里万亩桑园一片翠绿,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桑树上翠叶层层叠叠,远远望去犹如绿色海洋。在这郁郁葱葱的桑园里,数十名农民正忙着采摘桑叶。
(相关资料图)
园区内,按照“村连线、乡连片”模式建有标准化桑蚕基地5万亩、养蚕大棚47万平方米、小蚕共育室1.6万平方米,并配备有自动上蔟、自动采茧等技术装备。
“园区内的机器人‘蚕娘’,可以自动饲喂桑叶、消毒等,较传统人工养蚕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蚕房内的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可完成共育室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的监测和调控。”武胜县副县长朱伟介绍,该园区内还培育有桑蚕合作社3个,桑蚕家庭农场40个,基本实现每个村民小组平均拥有1个家庭农场,园区内农民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20%。
“园区建设标准高、带农效果好,武胜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听完介绍,南充市商务局茧丝绸科科长江志平说,近年来,武胜县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支撑,实现了桑蚕茧丝绸产业生态循环全链发展,这些经验做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多元发展的路径和思考。
随后,与会人员来到同样位于该园区的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村集体经济菌场。该菌场占地面积15亩,建有6000平方米的智能化桑枝菌大棚,菌场年种植桑枝菌30万袋,产值达300余万元。
在菌棚内的钢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袋袋通过桑树枝条粉碎后制成的菌棒,菌棒上一个个香菇长势正旺。
其中吸引人眼球的还有菌棚前正实时显示风速、光照、温度以及二氧化碳等各项数据的大屏幕。通过为每个菌棚配套气象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六合一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可以实现实时监测菌棚内各项数据并进行智能化调控,保证桑枝菌正常生长。
“按照蚕桑产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桑枝可以用作基料生产香菇、木耳、猴头菇等菌种棒,在这方面武胜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陈义安说。
处理利用桑枝,能够使其“变废为宝”的不止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村集体经济菌场。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突破并实现全桑枝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手里还掌握着“全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走进该公司,一排排菌种培植房整齐排列,菌种房的后面是桑枝粉碎车间和研发中心,旁边还有菌菇展示中心,整个工厂充满了现代感与科技感。
“我们处理和利用桑枝条,属于‘裂变式’产业能级。” 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峰介绍,“变废为宝”的过程并不复杂,桑树枝条粉碎后,经分料装袋、高温灭菌、菌丝接种等工序,最终生产为成品菌棒出售,形成第一产业。进行食用菌全系产品深加工、废弃菌棒生产生物肥料,则是第二产业;最后发展以农业观光、研学旅行、电子商务等为核心项目的第三产业。“多个产业能级叠加,形成桑枝的全产业链。”李俊峰说。
参观结束后,四川红旗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谯武不禁感慨:“武胜蚕桑产业的发展开启了新征程,在科技支撑上,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要向武胜学习,把好的经验带回去,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武胜融媒 黄姝蓓 胡博 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钟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