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古以来,田园古村落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了第六批1336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随着我国对古村落保护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拥有深厚历史人文资源的古村落。古街、古牌楼、古戏台、古树,古风朴朴、古韵悠悠,一种时光穿梭之感油然而生。


(相关资料图)

有山有水有文化

千年古村好看又好玩

在宣城绩溪龙川村,端午锦袋非遗传承人程密华身边围了一圈游客。只见她左手拿着包裹艾叶、棉花的小小彩布,右手穿针引线、上下翻飞。很快,一个精美的端午锦袋就制作完成了。

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历经千年的古祠堂,有一门三尚书的古牌坊,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村前还有一大片油菜花田。“小桥流水、徽派人家、油菜花海,美极了。”南京游客吴娟娟最近才去了龙川景区,还吃了当地有名的“十碗八”,十碗热菜、八盘冷菜都是地道的徽菜。

龙川景区所在的龙川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坐落于登源河右岸,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基形似一条龙舟,所以龙川村又有“船形村”之称。村落以500米长的水街为轴,两侧传统徽派建筑排列整齐,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将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

绩溪境内的一条登源河,串起了数十个古村落。登源河发源于徽杭古道之中,流经龙川、仁里,与杨之河汇合。在登源河沿线,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

据悉,绩溪将加大登源河古村落、古建筑、名人故居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利用“网红打卡”模式,吸引游客扫码听故事、看视频,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旅行有更多的精神文化滋养。同时还将促进古村落和自然风光的双向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土味”变“潮味”

为古村镇注入新活力

在芜湖的西河古镇,有一位斫琴人翟光宝,不仅通晓古琴音律,更是芜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弋農古琴”的传承人。“弋農古琴”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选材、造型、槽腹、刮灰、打磨、上漆、试音上弦,手工制成的成品琴耗时两三年,需经历100多道工序。

在宣城泾县小岭村,村口有一棵老青檀树,正是因为青檀树,这里才成为宣纸的故乡。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纤维柔韧绵密,质地纯正,远远优于他地,而这恰恰是制作宣纸必需的制浆材料。每天清晨,小岭村的上空便弥漫着炊烟,这不是在烧饭,而是大家烧锅炉开始制作宣纸。经过千年的洗礼,这里至今还有多处石槽、石碓、晒场、蔡伦祠、古檀等宣纸文化遗迹。

3月8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安徽非遗主题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近日,2023“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公布初审结果。其中,不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就包含了古村古镇。

“守护历史遗产,留下乡愁。通过对古村镇的保护,其原有的文化资源逐渐转化为活态资源,加深了与游客的互动体验。”文旅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也让很多古村镇成了“网红村”,过年期间很多传统民俗活动更是让“土味”变成了“潮味”。

“流量”变“留量”

品牌效益加大吸引力

经过保护性开发,沉睡的古村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通过保护,增强古村生命力;通过文化传承,凝聚古村向心力;通过打造品牌,加大古村的吸引力。

宣城绩溪家朋乡尚村,通过恢复板凳龙表演和几十种传统工艺,建设了几十种传统徽州工匠铺组成的一条街,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2万人次。

梅溪塘是芜湖湾沚区一处古村落,为北宋文豪梅尧臣后代居所,这里原先是一个房屋倒塌破败的“空心村”,经过修复和改造,一幢幢原先的危房在工匠精心修复和重建下实现了华丽的蜕变,如今已成为以徽派建筑及皖江民居风格的民宿度假村。

古村镇文化资源丰富,建筑、人文、民俗都拥有着不同的特点,“我们在保护和修复古村落的过程中,注重古今融合、人文融合、情景融合,构建美物、美宿、美景、美食、美院为场景的新型村落式旅游度假目的地,从而最终形成文化旅游集聚区域。”一家旅游文化公司负责人表示,全域融合让古村镇焕发了新生,生态、文化资源的转化让“流量”变“留量”。


关键词: